舞蹈演出免費

香港舞蹈團《舞韻中華》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逸夫演藝中心香港科技大學藝術中心

2024-04-29 ( 7:30 PM )
免費
簡介

《舞韻中華》選取中國歷代的樂舞來展現不同朝代的歷史文化,包括漢代的盤鼓舞和漢唐流行的踏歌。先秦時代楚國盛行巫風,在宗教文化影響下產生了獨特歌舞形態。宋代舞蹈傾向含蓄清雅,而清代舞蹈則展現嚴謹典雅之態,呈現仕女生活在時代變遷下的不同面貌。

-
節目表

1.《群伎獻藝》漢
選自中國大型古典舞劇《銅雀伎》片段,是舞劇中曹操眾宴群臣時表演的一個舞蹈。以腳踏盤作舞,舞風端莊典雅,重現了漢代宮廷樂舞的景況。

2.《楚腰》先秦
相傳先秦時楚靈王愛好細腰,所以楚地女子以腰細為美。而當時楚地又盛行巫風,婆娑歌舞,事神娛神也就成了楚人的「時尚」。這段舞蹈根據楚文化的歷史訊息,也參考了湘、桂邊境銅鼓飾紋中的羽人形象,試圖表現先秦時代樸拙的舞風、坦蕩狂放的巫女神韻,以及不同於後世的秀麗嫵媚。

《楚腰》不僅是跳給楚王欣賞,整個舞蹈表演的過程表現了當時的祭祀過程。隨著漸漸響起的音樂,五位舞者圍坐成一圈祈神,頭隨著音樂的節奏晃動,頭上的翎子既娛人也娛神,隨著舞動起來,營造出神秘的意境。然後大巫帶領著其他女巫進行祭祀活動,出現瘋狂、歇斯底里的動作,體現出女巫入神的身體狀態,表現達到「通神」的境界。

3.《踏歌》魏晉南北朝
踏歌,指拉手而歌,兩腳踏地為奏,邊歌邊舞。這一漢民族傳統舞蹈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興起,到了唐代更是風靡盛行。民間有、宮廷也有。漢族地區現已失傳,邊疆兄弟民族至今仍有踏歌形式舞蹈,現在表演者的踏歌是取魏、晉以及南朝的文化風韻和古江漢秦淮地域特色參考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資料編創的。

舞者踏腳歌舞,跳出《踏歌》的斂肩、含頦、掩臂、松膝、擰腰、倾胯等等形態。編導將漢代的「翹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並用,這種不拘一格、他為己用的創作理念,無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潑、現代的雙重性。

4.《玉兔渾脫》宋
宋代的女子宮廷舞蹈,講究端莊典雅,舞來輕盈飄逸,如仙子般的清靈,傳達一種清新和諧的動人之美。「渾脫」是胡語,意為「帽子」。玉兔渾脫是頭上戴有精美的兔形帽飾,穿四色繡羅襦,腰系銀帶。此舞或許與對月亮的崇拜及銀波月色清凜安逸的情調有關。另外編導採用了宋代詞人陸放翁的《詠梅》配樂吟唱作為舞曲,不表現詞的內容,只藉以渲染這段舞蹈端莊秀麗清淡、優雅的氣氛。

5.《挽扇仕女》清
描繪清代仕女大家閨秀的形象,含有中國近古女性舞蹈的一些特色。主要表現女子在行走時的輕盈步態、動作的圓潤含蓄和平和穩靜。舞中十多位「仕女」款步而出,霎時給人一種高貴優雅的感覺。不一會兒樂調忽轉,仕女們一改矜持的形象,歡快活潑,天真爛漫。舞台上裙紗飄揚,賞心悅目。中國的女性習俗,在上古、中古和近古之間都有很大的差異,明清至五四新文化運動年間,女性的纏足時代對中國女性舞蹈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編創清代舞蹈時,對時代和社會的影響,既如實的反映,也作了一些改變。

6.《鼓舞天成》漢
選自中國大型古典舞劇《銅雀伎》片段,表現男女主角自幼習藝,專精此舞,借助手鼓與踏鼓的對話形式,一方面表達了二人從青梅竹馬到暗生情愫等情感變化,同時也體現了漢代鼓舞獨有的宏放、樸拙之美。

7.《相和歌》漢
選自中國大型古典舞劇《銅雀伎》片段,是中國古代音樂、詩歌、舞蹈相結合的完美體現。表現中國漢代獨有的樂舞表現形式–踏盤踏鼓邊歌邊舞,彰顯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漢代博大、宏放、古拙的審美韻味。

 

更多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hkustshawauditor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