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演出

《蒙古國馬頭琴大樂團》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2017-06-29 ( 8:00 PM )
HKD 240, 200, 150
2017-06-30 ( 8:00 PM )
HKD 220, 160, 120
簡介

黃泉鋒博士(美國麥卡利斯特學院音樂系副教授)

蒙古國馬頭琴大樂團,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成立,過去二十多年,一方面致力於復奏蒙古傳統音樂,同時亦延續專業舞台表演的現代風格。樂團在香港的兩場音樂會,將為聽眾帶來耳目一新的中亞細亞大草原聲音。

馬頭琴是樂團的主奏樂器,象徵蒙古民族與國家。蒙古人崇拜馬,為民族圖騰。馬頭琴音色多變,常模倣馬匹各種形態,時而奔騰,時而踱步。中亞細亞遊牧民族的傳統音樂中,很多以純器樂曲的形式敘事。不少樂師甚至認為,音符比起語言文字更會故事。這類敘事器樂曲中最著名的,是一個關於馬頭琴起源的傳說。相傳一位名叫呼和那木吉樂(Khökhöo Namjil)的牧羊人,受徵召到邊疆服役,卻日夜想念愛人。山神受呼和那木吉樂打動,賜他一匹飛馬,每晚將帶到愛人身邊,翌日早上再回邊疆。此事令到另一位也愛上呼和那木吉樂的人起嫉妒之心,於是剪掉飛馬的翅膀,讓他返不回去見愛人。飛馬死去,呼和那木吉樂十分悲痛,便以飛馬的皮、骨與毛髮造成第一個馬頭琴,並在琴柄上刻上馬頭以念亡馬。

馬頭琴主要用於獨奏,亦常用以伴奏傳統蒙古聲樂長調。長調之「長」,指其字少韻長,拉腔的裝飾音極豐富,一個音節拉長一、兩分鐘亦不為奇,馬頭琴隨着唱腔旋律起伏,描繪草原遼闊,韻味深長。樂團將會演唱幾首著名長調曲目,包括《額爾登紮薩格的駿馬》和《萬物渡姆》。長調以外,樂團亦會演唱聞名於世的呼麥。呼麥亦稱喉唱,唱者以口腔作共鳴,調節聲帶肌肉、唇型,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是次呼麥演唱曲目包括著名蒙古作曲家贊琴諾日布(一九四八年生)的名曲《博爾汗哈樂敦山》。

樂團亦為聽眾帶來蒙古箏 ─ 雅托克琴(與中國、日本、韓國和越南的箏十分相似)一首現代協奏曲,亦由贊琴諾日布作曲。事實上,樂團過去一直致力創作、改編及演奏融和傳統與現代風格的作品。是次演出亦包括幾首以西歐協奏曲、交響詩和芭蕾舞曲等體裁創作的二十世紀經典現代樂曲,有著名蒙古作曲家那木蘇來佳布(一九二七 ~ 一九八七)創作的《戈壁之三美》,又有另一位著名蒙古作曲家航格樂(一九四八~ 一九九六)創作的《馬頭琴協奏曲》。

蒙古音樂獨一無二,同時在世界樂壇亦不可或缺。現代馬頭琴形製和風格刻意模倣歐洲大提琴,形成一種獨有的現代遊牧風格。同時,當代中國不少胡琴作品亦借鑑馬頭琴的技法,而世界音樂樂迷對蒙古(及圖瓦)的呼麥喉唱更是入迷出神。蒙古國馬頭琴大樂團兩場音樂會,將向聽眾展示傳唱數個世紀的傳統蒙古音樂,以延續其獨有魅力,連接歐亞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