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演出

巴赫《聖馬可受難曲》香港首演香港巴赫合唱團

2019-06-23 ( 8:00 PM )
HKD 460, 340, 240, 160
簡介

曲目
巴赫(1685–1750) 聖馬可受難曲

巴赫的音樂流傳多年,要首演其作品的機會可說絕無僅有。今年,香港巴赫合唱團及樂團將於 2019 年 6 月 23 日(星期日),在何博文指揮下於中環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呈獻巴赫《聖馬可 受難曲》的香港首演。

曾幾何時,巴赫的《聖馬可受難曲》被視為已經遺失且無法尋回,是次香港首演是採用荷蘭古 鍵琴家 Robert Koolstra 重新整理的版本。

巴赫被譽為「古典音樂之父」,而其《聖馬太受難曲》與《聖約翰受難曲》被視為其中兩首最 偉大的作品,現今經常進行公演。然而,巴赫一生創作的受難曲,其實可能多達五部。《聖馬可受難曲》的樂譜雖然遺失,但其劇本尚存,讓學者們可以透過巴赫作曲方法之中一項鮮為人 知的技巧,重塑這份失落樂譜的本貎。

巴赫的《聖馬可受難曲》在1731年的耶穌受難日首演,當時巴赫已經開始重用較早期的作品,作為新作的基礎。《聖馬可受難曲》的劇本字句恰好能配合一首清唱曲的音樂:俗稱《悼頌》的 BWV 198,是巴赫為波蘭國王暨薩克森選侯的夫人之葬禮而創作。雖然《悼頌》是僅演一次的樂曲,但學界憑此達成共識,認為該曲應該是《聖馬可受難曲》的基礎。

學者採用相同的技巧,憑劇本的歌詞韻律節奏,從巴赫較早期的作品中推測可能合適的音樂, 最終為所有樂章配搭上巴赫本人創作的音樂,只有取自馬可福音第 14 和 15 章的敘述需重新寫作,現存各個版本的分別,一般便在這兩章出現。

本次巴赫合唱團演出的《聖馬可受難曲》屬於雙節目的頭炮。一個月後,另一本地音樂團體聲蜚合唱學院將以不同的演出方式,呈獻該曲另一個版本。

香港聽眾可透過兩次演出,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體驗「古典音樂之父」這部重要作品。巴赫合唱團及樂團的演出以演奏會的方式進行,採用現代樂器及標準,由較大規模的合唱團及樂團演出。而七月由聲蜚合唱學院呈獻的演出則會進行戲劇演繹,由室內合唱團演出,樂團採用早期樂器,音高比起現代習慣稍為調低。

兩次演出各自都有其「正宗」之處:巴赫的受難曲當時是在教堂中演出,因此並不會搭臺演劇,僅憑想像力營造戲劇元素。但另一方面,巴赫時代的演出表演人數一般較少,甚至一個聲部可能只由一兩名歌手演唱,演奏者當然也是採用當時的樂器。

本次巴赫合唱團演出由男高音吳智誠擔任傳道者,男中音胡永正擔任耶穌,並由女高音 Stefanie Quintin 和女中音張吟晶擔任女聲獨唱。

製作/參與人員
指揮何博文
男高音吳智誠擔任傳道者
男中音胡永正擔任耶穌
女高音Stefanie Quintin擔任女聲獨唱
女中音張吟晶擔任女聲獨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