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處「粵文化」區域之內,粵樂(即廣東音樂)就是本土的傳統音樂,在過去的一百多年得到長足的發展,成為海內外華人地區最流行及最具影響力的地方樂種。大量粵樂名家在香港生活,因而在此誕生了大量粵樂作品,使香港成為廣州、上海以外粵樂發展另一重要基地,更形成具有香港特色的粵樂文化。不少粵樂經典作品至今亦家喻戶曉,為大眾所喜愛。「香江粵韻百載情」線上音樂會由竹韻小集的年青演奏家為大家帶來經典、本土、精緻的粵樂名家作品,重拾百載情懷。其中《平湖秋月》更使用了兩排碼揚琴演奏,讓早期粵樂聲音再現舞台。
每集演出前均有導賞,由本地笛子演奏家朱紹威及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席教授余少華為大家介紹各集主題及歷史。演出導賞以粵語主講。
第一集:嚴老烈、何柳堂與早期粵樂
粵樂與廣東戲曲和方言關係密切,更促進了粵語時代曲的發展,你知道大家琅琅上口的「邊個話我傻傻傻,我請佢食燒鵝鵝鵝......」是來自哪一首經典粵樂嗎?本集會介紹粵樂的歷史發展,早期粵樂的代表樂器和名家作品。
第二集:丘鶴儔、陳文達與粵樂的中西融合
粵樂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發展迅速,更深受外來文化影響。本集會介紹粵樂「硬弓」和「軟弓」組合的特色,以及從本土到西化的過程。
第三集:呂文成與粵樂的演奏風格
呂文成(1898–1981)是粵樂劃時代人物,他所研製的高胡改變了原來粵樂的音色及音響效果,其「四大天王」組合更以粵化的西洋樂器演奏「精神音樂」。本集除介紹呂氏的成就,亦探討促使粵樂風格變異的原因。
本集節目承蒙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音樂研究中心借出兩排碼揚琴供演奏使用。
第四集:劉天一、易劍泉與當代粵樂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粵港兩地粵樂發展各走不同路線,也有不少香港粵樂名家回到廣州,包括繼呂文成後高胡的第二代宗師劉天一(1910–1990)。本集會介紹二十世紀下半葉粵港兩地在粵樂發展上所擔當的角色。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