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放映

黑色電影節:法國黑色電影 對決 美國犯罪電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香港電影資料館/ K11 Art House
2021-12-11 ~ 2022-01-23
HKD 80, 60
簡介

「黑色電影」一詞的出現,一般認為是意裔法國影評人連奴法蘭克 (1904-1988)首先採用,主要指四十年代荷里活的犯罪片,例如尊候士頓的《群雄奪寶鷹》 (1941)、比利懷徳的《殺夫報》 (1944) 和候活鶴斯的《智勇無雙》(1946)等片。但事實上,在這之前,法國報章雜誌已經出現 film noir 一詞,話說1938至1939年間,馬塞卡爾納的《霧碼頭》(1937) 和雷諾亞的《衣冠禽獸》(1938),已經被當時的影評人以 film noir 來形容。以我所知,film noir 這個法語詞滙,一直只在法國影評界流行,film noir 被英、美影評人/文化人普遍應用在文章上,應該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之後的事。

英國著名影評人伊安金馬倫於1975年出版的《犯罪電影圖片史》,書內提到《逃犯貝貝》 (1937)、《萬惡黃金》 (1954)、《悍匪大決戰》(1955)、《綫人》(1962)、《獨行殺手》 (1967)、《江湖龍虎鬥》(1970)、《劫寶群英》(1970) 等等法國式犯罪片,只是稱之為 French crime movies, 完全沒有提到 film noir 這個字眼,可見黑色電影這個名詞,在當年的英語地區尚未流行。

我個人是在七十年代後期,為阿倫歌爾勞的《禍水紅顏》(1978)當助導的時候,才對 film noir 這個名詞和這個影片類型有了初步認識。該片的法文原名 Série Noire,直譯是「黑色小說系列」,該書譯自美國作家占湯遜的犯罪小說 A Hell of a Woman, 而法文譯本的書名則是 Des cliques et des cloaques。其實,法國不少「黑色電影」,是改編自美國或英國的犯罪小説,例如杜魯福的《奪命佳人》(1968), 就改編自康奈爾伍里奇的小說,查布洛的《冷酷祭典》(1995)則改編自露絲倫德爾的作品。由於許多美國犯罪小説都被翻譯和收納在這個法文 Série Noire 系列,所以他們改編起來就較為容易。「黑色電影」可以説是較高層次的犯罪電影,比較著重心理描寫,通常有個 femme fatale的角色,即所謂的禍水紅顏,令男主角泥足深陷,難逃法網,甚至賠上性命。

四、五十年代的確是犯罪片的黃金時期,尤其是荷里活,幾乎所有吃得開的導演,如果不拍有關二次大戰的戰爭片,都一定拍過犯罪片或警匪片。殿堂級導演如候活鶴斯、森姆富勒、拉奧華爾殊、羅拔淮斯、威廉韋勒等等,都拍過不少後來被傳誦一時的犯罪電影。美國導演們改編英美犯罪小説就更為方便,例如尊候士頓的《群雄奪寶鷹》(1941)改編自達許漢密特,候活鶴斯的《智勇無雙》(1946)改自雷蒙陳德勒,寇比力克的《火拼黑地獄》(1956)改自拉奴懷特,比利懷徳的《殺夫報》(1944)和米高寇蒂斯的《慾海情魔》(1945)都改自詹姆斯凱恩。

今次籌劃已久的專題節目,總共放映八部法國黑色電影,以及八部美國犯罪電影。當中最早的一部犯罪片經典,是1931年梅榮李萊導演的《小霸王》,那時荷里活剛進入有聲片時期不久,眾演員雖然不脫默片式誇張演技,但其劇情和人物的可觀性,絕對令人振奮,梅榮李萊堪稱荷里活犯罪片的開山祖師。另一部比較早期的犯罪片,是法國著名導演朱里安杜維威在1937年拍攝的《逃犯貝貝》。影片以當年仍是法國殖民地的阿爾及利亞為背景,映像風格看得出是受到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影響,也令人想起數年後以摩洛哥卡薩布蘭卡為背景的荷里活經典《北非諜影》(1942), 後者其實也屬 film noir 類型,只是其浪漫愛情更令人刻骨銘心,因而不多久便被視為愛情片的經典傑作。

其餘絕不容錯過的犯罪片,包括法國導演積葵貝克的《萬惡黃金》,克魯索的《死亡邊緣》 (1953),雷納克萊蒙的《怒海沉屍》(1960),原籍希臘的朱爾斯達辛在法國拍攝的《悍匪大決戰》(1955),以至希治閣的《諜網情鴛》(1946),佛列茲朗的《芝加哥剿匪戰》(1953),寇比力克早期的《火拼黑地獄》(1956),和奧遜威爾斯的《歷劫佳人》 (1958) 等等。幾乎可以肯定地說,這些超過半世紀前的「黑色電影」,全部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藝術性和娛樂性兼備的不朽傑作。

 

更多詳情:https://www.lcsd.gov.hk/fp/tc/listing.html?id=30

製作/參與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