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工作坊

《並置的聲音》藝術工作坊織梭文化

聯合策展、參與藝術家
聯合策展、參與藝術家
參與藝術家
參與藝術家
參與藝術家
參與藝術家
參與藝術家
參與藝術家
2023-07-08 ~ 07-09 , 07-13 ~ 07-16 , 07-19 ~ 07-23 ( 8:00 PM )
現場活動:HKD 150
Google Meet
2023-07-12 ( 8:00 PM )
HKD 100
簡介

12位參與計劃的藝術家,以其關注的有關香港的發問和思考,設計了以藝術家為主導的專屬之夜,讓參與者可經驗其經驗。

2023-07-08:潘秋蓉之夜—「暫停」行為工作坊
2023-07-09:俞若玫之夜—挑大海
2023-07-12:梁莉姿之夜—**以線上形式進行**
2023-07-13:王俊豪之夜—生活中
2023-07-14:小土之夜—[自然繪畫]在地版--以[傻人塔]為例
2023-07-15:李慧筠之夜—與記憶對話
2023-07-16:李智良之夜—感想與風景
2023-07-19:袁曉嵐之夜—無語之語
2023-07-20:謝昊丹之夜—邊緣解放遊行團
2023-07-21:陳李才之夜—為我們的傾聽建造一座城巿
2023-07-22:李嘉儀之夜—脫下生活殘缺的形狀
2023-07-23:林入之夜—投訴 x 絲印工作坊

2023-07-08:潘秋蓉之夜—「暫停」行為工作坊

作為香港的「異鄉人」,香港的印記卻如同眼鏡一般成為此生不可分割的外接器官存在於此身。當關於主體身份的確認變得不合時宜,曾經純熟的母語沾染原罪,我一再地失語。最終我回到身體,在行為藝術實踐中,不得不誠實地拋出自己,在這個過程裡找到了身體表達的樂趣。呼吸,疲倦,放鬆,伸直的手臂,踡縮的腳趾,飄動的黑布,靜止的白紙,全都在一刻間可以成為表達的材料,自己才是最真實的載體。我希望邀請諸位同我一起在「十二夜」的一晚,從繁忙的生活裡暫停,回到身體,再從身體出發。

2023-07-09:俞若玫之夜—挑大海

俞若玫之夜—挑大海 一個簡單的遊戲,二人合作,跳出跳入,改變空間及形狀,像極社區藝術,也像極我們的工作,是不是就是這樣進退自如,以為可以自創意義,卻一切重覆而已? 只是滿足起動的慾望? 歡迎來個吐糟之夜,分享挑動大海的徒勞和困惑? 我們可以挑起神經,挑起既定的條件嗎? ""

2023-07-12:梁莉姿之夜 **以線上形式進行**

「中文」、「華文」、「粵語」、「國語」——我們如何指認我們的語言?我們所以為熟悉的方塊繁體字,從一地到另一地,從香港到台灣,在語境、發音、用字、腔調的差別裡,我們怎樣準確地描述想說的話?現時在台灣修學的作家梁莉姿,將與大家分享在異地生活中,關於語言、創作與書寫的思考。
「我們該怎樣翻譯我們的語言,才能抵達遠方?」

2023-07-13:王俊豪之夜—生活中
王俊豪之夜—生活中 延伸藝術家欲以互動式的方法與觀眾溝通的探索,在是次工作坊中將以參加者各自的「生活」為 題,以圖片、聲音及即興的活動與討論,一起探索及認識各人「生活中的生活」以及其「期望的 生活」,在互相對照之下產生新的體會與想法。

2023-07-14:小土之夜— [自然繪畫]在地版--以 [傻人塔] 為例

[所有事物彼此相連。] 亞歷山大.洪堡特如是說。洪堡特為18世紀德國博物學家,被譽為現代地理學之父,他首創自然繪畫的方法展現其所探索地方,如喜馬拉亞山。將其尺度縮小成十分之一,可以借用來表達一個趣緻的小山丘地景嗎?於五十年代末,香港竟然有五個普通市民花了近半年時間,真的每天搬沙成塔,於高山上建設了 [傻人塔] ,至今猶在。作家岸政彥曾提問:[這種亳不隱藏, 卻無人看見的描述, 是一種美。] 我們不妨一起在此開拓一個 [普通人] 的極限。

2023-07-15:李慧筠之夜—與記憶對話

以「記憶」為題的讀書會,分享有關記憶的書籍或作品,討論記憶的質地和形狀,也邀請觀眾分享。記憶是否可靠、可信?記憶的虛實界線在哪裡?記憶跟身分的關係是什麼?不同人、不同記憶之間如何互補、碰撞,又或者生成更多的記憶?

2023-07-16:李智良之夜—感想與風景

「受統治的身體,生命脆危,自由的幻影戳破。你說不清所失去的是甚麼,心的柔軟,或是自己終可以辨認出自己的臉;沒有對象的哀悼延綿,好像生活的底色,內裡的暗黑凝固,你便成為它的剩餘物。」
足立正生、中平卓馬等人的「風景論」,以至情境主義國際(Internaionale situationniste)對「景觀」的批判與剖析,放在今時香港的脈絡,可以有怎樣的演譯與再創造?作家李智良將與大家分享「織梳」計劃中的創作與思考。

2023-07-19:袁曉嵐之夜—無語之語

語言中蘊含著文化社會價值觀,身體動作則蘊含之原始的情感,在兩者之間充滿待指認的空隙。藝術家將會工作坊中呈現其個人創作《不是海鷗》的選段,以行動與語言分離的方式重新演譯劇本《海鷗》中的妮娜獨白。是次工作坊將共同探索身體與語言之間的角裂與共在,以幾種練習把身體與聲音分開處理再重組,以日常物件作為象徵物,感受日常語言底蘊中的複雜性,捕捉生命中無以名狀的情感。

2023-07-20:謝昊丹之夜—邊緣解放遊行團
當邊緣的視角/聲音被中心消化、被收編,如何可以維持邊緣的力量?今日的中心為了消化邊緣而不斷他者化邊緣的聲音,令身處邊緣的人也會將自己套入由中心所定義的規則。但中心與邊緣的權力關係是動態的,而且隨著社會規則的轉換,中心可能變成邊緣,邊緣也可能變為中心。何不來一個規則的轉換?以戲劇練習帶大家進入動物、性小眾、視障者、素食者等等身份,來一場在土瓜灣舉行的邊緣解放遊行團!

2023-07-21:陳李才之夜—為我們的傾聽建造一座城巿

詩人以詩句寫下此城的變遷與疤痕。這夜我們讀詩,讓聲音訴說,關於消逝,關於失語,關於在與不在。舊記憶與新記憶將於聲音裡相認,重建彼此的城巿。 是次工作坊以讀詩的形式(或加上音樂/影象)進行,並在讀詩後設有討論環節。 合作藝術家: 李嘉儀

2023-07-22:李嘉儀之夜—脫下生活殘缺的形狀

簡介:「我們在城市的縫隙間日夜爬行,昆蟲蠕動留下液痕,野獸踱步壓下泥印。被空間形塑的我們,如何以身體儲藏記憶,如何憑藉生活拂下碎屑,發出屬於靜物的聲音。」 是次工作坊以讀詩的形式(或加上音樂/影象)進行,並在讀詩後設有討論環節。 合作藝術家:陳李才、李慧筠

2023-07-23:林入之夜—投訴 x 絲印工作坊
投訴── 一種身為人對個人權益的捍衛、一種由個體出發並指向制度的申訴、一種以理性包裝的怒吼。
香港人投訴最叻!
由2009 年的投訴合唱團,到程展緯多次向政府部門的投訴信,到今天,讓我們一起將對城市的投訴與不滿書寫,然後絲印在舊衣服上,把其穿上,身體力行投訴這回事。
**請自備深色舊T恤 (純色較好)及淺色膠File**

——————————————————————————————————
織梭 jig1saw1 跨媒介文化計劃連結跨媒介、跨地域的香港藝術家,各自帶著文學、視覺藝術、劇場、建築等背景,在創作中重新確立自己的身分,希望以創作持續編織香港的文化討論。活動內容包括中期分享會、展覽和劇場展演。
#持續性文化討論 #以論述為基礎 #以身體經驗為素材
#從不同空間切入 #公眾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