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1 - 社群動員:協調不同群體在同一項目的參與
社區每個持份者皆有不同背景、需要、核心價值觀,要在同一個項目中讓所有人都能平等參與且順利協作,絕非易事。我們將邀請三位服務青年、老人及無家者的社區工作者,共同探討如何在「地方營造」中動員不同群體,建立和而不同的共創文化,以去標籤化來鼓勵他們持續參與。
嘉賓陣容
1. 張劍國先生(香港仁愛堂青年夢工場 — 項目主任)
分享題目 — 「如何在地區實踐裡推動青年自主參與」
張劍國先生為註冊社工,資深青年社會工作者,現職仁愛堂青年夢工場項目主任。他的社區實踐經驗豐富,曾創立自資刊物,以文字推廣「關心社會其實很簡單」。他一直堅守與青年同行的信念,近年積極開拓【青年x社會創新】社區工作模式,發展「青年夢工匠 – 青年社會創新啟動計劃」,成功孵化超過五十五隊青年社創團隊,讓青年自主參與社區。其負責的項目青年夢工場獲得2019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卓越服務獎」及2018-19優秀青年活動嘉許計劃「優秀青年活動」。
2. 田村康一郎先生 ( 日本Sotonoba — 理事)
分享題目 — 「社商協作營造地方:以日本為案例」
田村康一郎先生於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修畢地方營造與管理碩士學位。他多年來在日本策展不同地方營造項目,積極推展在地參與規劃的項目、倡議和研究工作。他領導的「Placemaking Japan」活動更榮獲 2021 年的Good Design Award。田村先生亦有協助房地產開發商與當地政府和社區協作,策劃以地區及空間為本的創新項目,並在東京理科大學進行設計課程教學。
3. 朱剛勇女士 (台灣人生百味 — 共同創辦人)
分享題目 —「當他們看見彼此:無家者、貧窮經驗者的「回歸」社會之路」
共同成立人生百味、窮學盟,策展「貧窮人的台北」
共筆作品如《街頭生存指南》、《底層女性的「家」與無家之後:性別、親密關係與工作貧窮》、《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
耕耘於貧窮議題,從事組織工作、議題轉譯、策展,偶爾兼做設計和廚房阿姨。
與經驗者同行,見證過人的受苦、陰影與能動,而後成為一位務實的樂觀主義者。
---
課題2 - 地方創生:尋找當區特色資產,打造社區品牌
每當講及地方創生及設計,不少社區工作者皆會提出以因地制宜的方式來重審社區現況,用勾畫特色的方法來找出相應社區的資產與定位。三位嘉賓將會分享如何在鄉村、市中心及歷史舊區發掘可動用的社區資產,以「地方營造」作方式重新包裝,打造地方品牌(place branding),為社區注入新活力。
嘉賓陣容
1. 龍子維先生(香港土地教育基金 —總幹事)
分享題目 — 「梅窩有菠蘿?由海島農業樞紐看香港鄉郊社區營造」
龍子維先生現職土地教育基金總幹事。過去三年策劃「有種大嶼」及「梅窩風土復育計劃」等社區營造計劃,致力推動鄉郊社區經濟模式,為香港培育鄉郊地區創變者。通過發展社區支持農業、建立生態友善的互助生產網絡,在豐富城市與鄉村、人與自然共生的想像外,同時發掘地區的不平凡之處,創造具地域特性的產品。現時與學徒共營梅窩社區據點及地域品牌「好老土」。
2. 金惠璋女士 ( 韓國Ewoo學校教育基金—理事長)
分享題目 — 「一步一腳印:與村民共創快樂社區」
金惠璋女士是南韓首爾市城美山社區的居民代表,多年來致力凝聚社區內擁抱教育理念的家長,鼓勵居民共同參與,並共同創立韓國第一所託兒合作社Woori。她及後在城美山成立了Ullim Dure生活合作社,促進當地有機食物共享及舉辦不同社區活動。 憑著在城美山所累積的社區營造成功經驗,金女士繼而創立了Ewoo學校,為東川洞的學童提供另類教育體驗,走向社區與家長一起籌劃鄉村市集、鄉郊旅行、及經營"HappyCoocie"小麥咖啡廳。
3. 蔡依霖女士 (馬來西亞新新村 —發起人)
分享題目 —「馬來西亞新.新村—從社區及文化長出的在地魅力」
曾擔任馬來西亞霹靂州太平十八丁州議員,期間致力於改善社區環境和推動社區發展。2020年發起新新村社區聯盟,希望透过新的視野重新定位馬来西亞新村的时代角色。目前也是馬來西亞雪蘭莪旅游局發展主任,致力於推廣雪州旅游與文創產業。她堅信社區的發展需要建立在居民間的彼此尊重和幫助之上,並強調社區軟實力的重要性。
---
課題3 - 以萬變應萬變:利用有限資源發想無限的形式
「地方營造」素來注重策動社區空間、鼓勵民眾參與,但基於資源所限,並非每個「地方營造」項目皆能有自己的「基地」或據點我們將匯聚三位擁有不同空間資源的社區組織代表,與大家考究有據點與否如何影響項目的延伸性,並在有限資源下該怎樣選取適合的協作模式以回應社區當下最迫切的需要。
嘉賓陣容
1. 陳瑞玲女士(香港社區文化關注 —社區營造幹事)
分享題目 — 「試吓唔悶親自己做社區營造」
社區文化關注(ccc)社區營造幹事,2017年開始加入,在土瓜灣是工作亦是生活。 CCC自2013年起決定扎根在土瓜灣社區,「土家」好像是另類社區中心,多元又不太設框限的社區空間,記錄、分享、創造土瓜灣故事。在經歷重建離散後,嘗試繼續營造社區。
2. 金靜女士( 上海大魚社區營造發展中心—聯合創始人)
分享題目 — 「共同編織地方,共創社區韌性:上海新華路街區社區實踐」
大魚社區營造發展中心聯合創始人/主任。畢業於日本東京都立大學,城市規劃與社區營造方向。2018年與夥伴共同創立大魚社區營造發展中心,並於2022年聯合多方共同創辦上海首個社區營造中心。她專注於公眾參與式的城市有機更新,主要致力於主持策劃社區營造與社區規劃等相關領域的人才培力、工具研發、國際交流、書籍出版與項目實踐,來多角度的促進社區營造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與發展。
3. 馬明毅先生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 — 社工)
分享題目 —「萬華的心安港灣:社區空間的連動與彈性運用」
馬明毅先生為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社工師,在台北萬華地區陪伴社區兒少與家庭,推動兒少的多元發展方案,也積極參與貧窮議題的倡議行動。台灣社區實踐協會自2007年開始,依著社區裡人們的需要而開拓出不同的行動,也持續經營讓人可以互相支持的各式空間。現為臺灣兒少玩心教育協會與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的理事。
設有廣東話 / 英文 / 普通話即時傳譯服務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