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影與時間的流轉之間,城市的面貌悄然更迭。當IG Pier突然成為歷史、東岸公園漸漸成為新地標時,我們才偶爾察覺,時光正在靜默無聲地流逝。城市的建築層層疊疊,猶如一件佈滿硬殼的外衣。十年之間,香港的天際線或許未有劇變,但經歷了無數城中大事與日常生活的交織下,時地人共同譜寫出一幕又一幕屬於公眾亦屬於個人的香港篇章——這一切,在歲月裡都被快門瞬間定格。
香港的天際線,少不了IFC與ICC這對摩天雙子塔。它們分據維港兩岸的核心地段,猶如香港的兩座燈塔,既是城市辨識度的標誌,更象徵著某種主流價值與精神。攝影師張俊謙(Jeremy)有個小習慣:過去多年,只要在Instagram分享過IFC或ICC出現的照片(無論是主角或是配角),總會加上自訂的hashtag作為歸檔。這次的小型展覽,是一次重新整理這些影像的契機,同時亦回顧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抽取其中碎片,重新敘述。
對張氏而言,城市攝影是一場來回穿梭於記錄與創作之間的旅程——或有收穫,或只是虛步,但不論結果如何,總能加深他對地方的連結與理解。「時間」與「地方」(TIME & PLACE)經常是張氏創作的主軸,繼《迷失山手線》(2025)、《三秒頃城》(2020)等展覽後,繼續延伸對香港地景的觀察:在一幅2.5x2.5米的牆面上,嘗試混合地域佈局及時間線,運用collage相片的形式,串連這些年間穿梭維港兩岸的零碎影像與記憶。
在陰晴不定的巨塔之城,人來人往是日常,告別與幸會是定數,而景觀卻沒有必然。是日子被生活偷走,還是我們記憶漸變輕盈?在交錯的影像與故事之間,願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