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漁光曲》
《漁光曲》是20世紀30年代電影《漁光曲》的主題曲,任光作曲,因旋律溫柔抒情、節奏從容自如,在中國大地廣為傳唱——月光灑在漁船上,漁網輕搖,溫柔的旋律,帶我們回到江南水鄉的夜晚。
一、《鬧元宵》
《鬧元宵》是中州箏派宗師曹東扶先生,於1956年元宵節期間創作。樂曲以元宵節的喜慶氛圍為靈感,結合河南大調曲子唱腔風格創作而成。該曲的影響力享譽海內外,本場音樂會的演奏版本,為曹東扶先生的演奏錄音還原。
二、《臨安遺恨》
古箏與鋼琴協奏曲《臨安遺恨》,原為林吉良先生創作的一首中阮獨奏曲,後被何占豪先生改編為古箏協奏曲。樂曲取材於傳統樂曲《滿江紅》,以南宋名將岳飛抗金為背景,古箏與鋼琴的對話貫穿全曲,使彈者和聽者在悲愴、回憶、憤懣、哀婉、感慨的豐富情感中穿梭感動。
三、《姜女淚》
《姜女淚》,亦名《長城調》,秦派箏曲代表曲目,為周延甲先生創編。本曲以「孟姜女的傳說」為藍本,通過戲曲的滾白、慢板的如泣如訴、快板的悲憤激昂,展現出秦地音樂的蒼涼與戲劇性。
四、《蒙古族風情二首》
草原的風帶著草香,羊群像雲朵般漫過山坡,長桌宴開席,兒童唱起草原童謠,銀杯碰撞濺起奶酒花,老人渾厚的嗓音唱起祝酒歌。『純真』與『豪邁』是蒙古民族的性格底色。
五、《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由王建民先生創作,靈感源自唐代詩人張繼同名詩,展現蘇州寒山寺秋夜的靜謐與孤寂。該曲將中國水墨畫的留白美學轉化為音樂語言:古箏的泛音、搖指描繪『寒山寺的鐘聲』,鋼琴劃出水面上『夜半客船』的漣漪。本曲以現代音樂語言,重構古詩意境,成為21世紀新文人音樂的代表作。
六、《木卡姆散序與舞曲》
《木卡姆散序與舞曲》源自維吾爾族木卡姆套曲音樂,本曲開創性地突破古箏傳統五聲定弦,並融入西域游移音律,成為具有西域風格的一首經典箏曲。『木卡姆音樂』,是穆斯林各民族集歌、舞、樂為一體的音樂形式。本曲上半部,悠長的『散序』,是維吾爾族的獨白式歌唱;下半部『舞曲』,音樂從歡快的獨舞發展到熱烈的群舞,全曲在回味悠長中結束。
七、《將軍令》
《將軍令》是浙江箏派代表曲目,樂曲展現:古代戰場鼓角聲聲的緊張和神秘,智勇雙全的將軍點兵出征,戰士編隊急進,繼而兩軍交戰,最後得勝歸來的場面。《將軍令》曲牌,最早見於清代蒙古人容齋編的《弦索十三套》,此曲原為弦索樂器合奏曲。古箏的《將軍令》,由二十世紀上半葉,杭州國樂社印製的《將軍令》的古箏分譜發展而來,當時的曲譜中已經記載了"雙手抓箏"手法。
八、《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王惠然先生1965年創作的一首琵琶獨奏曲,樂曲取材於雲南彝族的《海菜腔》和《煙盒舞》。本曲因抒情浪漫的旋律和粗獷強烈的節奏,深受大眾喜愛,後被古箏、三弦、阮、吉他等樂器改編演奏。
九、《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用音樂描繪了公元前202年劉邦和項羽在垓下大戰的『楚漢之爭』史實。樂曲通過一系列小標題,細緻描述了這場戰爭的過程,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眾軍奏凱等場面。樂曲中有戰爭的肅殺,有戰鼓密集,還有刀劍馬嘶,因富有張力,本曲的魅力經久不衰。
十、《漁舟唱晚》
《漁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傳統古箏獨奏曲,意境取自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樂曲描繪了晚霞輝映下,水波蕩漾、恬淡悠然,渔船滿載,漁人喜悅歸家的情景。本曲的中式意境引起普遍共鳴,後被改編為高胡古箏二重奏,本場音樂會演出的即是高胡古箏合奏版。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