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蒂·施內普夫的繪畫柔和、充滿質感、變幻莫測而超現實,彷彿游弋在兩岸之間的水域,又如心理空間一般深邃莫測。這些緻入微的「心像片段」系列作品,在具象與抽象中間搖擺,描繪藝術家從夢境與回憶中提取的形象與場景,使畫作成為通往超感官現實的入口。在那裡,色彩、知覺體驗與象徵性原型交織在一起。畫中的人物承載了藝術家特異的抽象筆觸:他們的形體扭曲、折疊、發生折射,甚至消失;物理存在瓦解了,作品也因此飄忽於現實與超現實之間。
水作為一種古典元素,也通常是深邃的潛意識的象徵,在施內普夫的畫作中佔據重要位置。在以夢境為靈感創作的大型作品《記憶池》中,一個半透明的人物站在齊腰深的海水中,水面下,發冷光的魚群圍繞其遊動,似乎正與之親密交流。在一件更宏偉的作品《月之牽引,岸之召喚》中,三個人物坐在一艘划艇中,正於落日餘暉中穿越翻騰的海面,他們的身體幾乎被飛濺的浪花所遮蔽,風浪也彷彿要掀翻他們的小船——這是藝術家親身經歷的一段難以忘懷的往事。在《感恩的泳者》這一更為抽象的作品中,施內普夫同樣呈現了一個漂浮在波光粼粼海面上的人物。浪花拍打著其身體的邊緣,形成一條若隱若現的人形潮痕,使泳者與水的邊界變得模糊。類似的例子還有《渡河》,河岸邊,一個男性肢體蜷縮翻轉成一個難以辨識的紐結。他的身體遍布深藍色的條紋,如水般流動,使其既與背景中較亮的海色融合,又形成對照。人物與環境交融,解構了觀者對空間、地點和時間的常規認識。在這些作品中,藝術家透過畫筆再現了水的起伏與幻象屬性:畫布閃爍、反光,他厚重而斑斕的筆觸描摹著這種古老液體的流動性、易變性與生命力,使水不僅成為主題與媒介,更是隱喻本身。
除水以外,施內普夫的畫中還有不少其他象徵符號:高飛的鷹、細緻雕琢的面具、鸚鵡、電話亭、疾馳的火車、神秘的牛仔、破碎的建築、纏繞的身體,或是聖馬可廣場水中佇立的駿馬。如果說這些意象一起構成了一套隱密的視覺語言——源自心靈深處難以言傳的符號,那麼代表其創作新方向的小尺幅系列作品之一的《覓食者》就是它們的密碼。畫中,一個只露出四肢的彎曲身影,手持棍棒,在地上的小井中攪動著清澈如天的藍水。覓食者的手臂彷彿在增生,與周圍鬱鬱蔥蔥的背景融為一體,如同一處被定格的視覺故障。若我們走入覓食者的土製水井,或許會發現自己已然穿越至《房間敞開,夜色傾瀉》的幽暗山谷中:一個半裸的女子背對觀者,宛如維納斯,從紅紫色絨軟的蘭花花瓣間款款走出。這朵花的造型其實是海市蜃樓,它部分源自畫面前景中,女子側臥著的身體的重複和對稱放置所造成的幻象。隱約的半色調帶來的網點質感滲透到畫面的各個角落,如一層朦朧的濾鏡,暗示著生理與心理上的扭曲與變形。
在另一個場景,《凌晨三點的旅店》里——这也是此系列中少數捕捉室內空間的畫作之一——一位披著浴巾的女性彷彿陷入陣痛帶來的幻覺,從通明的樓梯頂端向下凝視著觀者,樓梯隨著堆疊交錯的幾何形狀上下起伏,散發出一種超然感。这里,艺术家摒弃了線性邏輯,而進一步強調扭曲的地形。就像覓食者一樣,這個女性人物在探索一個超乎尋常的費解通道,而這一行為隱喻了繪畫本身的形而上特性:它引領我們——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觀者——進入一片無垠的神話世界。
這些小件畫作,尺寸與一扇窗戶無異,延續了畫布作為流動「邊界」的觀念,連結一個個獨立的充滿意象的世界。在施內普夫的展覽中,邊界與輪廓——如身體之間的空間、幻覺與記憶、具象與抽象的交界——常常融解、消散,暗示著能量並非靜態凝滯的,而是變化交匯的。他抽象的筆觸貫穿了其精準細膩的構圖,從物理上強化了視覺與概念上的交錯並置,畫作也因此充滿韻律和動感。綜觀整個系列,施內普夫所建構的「心像片段」以心理與身體為切入口,探討偶然、朦朧與不確定。他的繪畫描摹出一個個多面相的場景與人物,如同潛意識的自由流動所創造的詩情與意義;正如施內普夫所認為的:「變形與模糊,可能比清晰更美。」
更多詳情:https://www.perrotin.com/exhibitions/marty_schnapf-vignettes/12276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