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課程活動HKAC攝影

聚焦舊時:香港歷史建築攝影與文化香港藝術中心

2025-10-10 ~ 11-28 ( 7:00 PM ~ 9:00 PM ) ( 逢星期五 )
休課日:10月31日及11月14日
2025-11-02 , 11-06 ( 2:00 PM ~ 4:00 PM ) ( 星期日:戶外拍攝 )
( 8堂,共16小時 )
**戶外拍攝日子及時間僅作參考,可能會因應天氣情況而更改。
HKD 3590
立即報名
簡介

探索如何以專業攝影和藝術表達,將香港歷史建築的社會文化脈絡定格,從而讓城市舊貌得以持續保存。本課程讓學員深入了解城市文化和社會歷史建築,體現如何以影像推動公眾透過影像參與建築保育。課堂中,學員將視覺敘事與歷史建築紀錄融合,不同技能隨之解鎖。

課程由香港藝術中心、香港專業攝影師公會及香港建築遺產聯盟聯合主辦,由攝影師、古蹟專家、策展人、 歷史學家等跨界師資聯合授課,由傳統銀鹽沖印到3D建模的全流程教學逐一教授。學員將有機會使用專業設備,如移軸鏡頭、空拍機、便攜式照明套裝等。優秀作品將儲存於歷史建築影像資料庫或於社區展覽展示,以促進保育意識。課程尤其適合專業攝影師、建築系學生、文化愛好及工作者、歷史愛好者及文康、古蹟相關部門的公務員人士。

課程內容

第1堂 – 歷史建築攝影概論
• 建築攝影的社會意義與技術基礎
• 香港歷史建築分級制度與保育政策:香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 建築攝影的類型學:紀錄性 vs 藝術性
• 專業攝影器材介紹:全片幅相機、移軸鏡頭、無人機應用

第2堂 – 建築風格解讀與構圖美學
• 從殖民建築到中式民居的視覺語言
• 案例分析:新古典主義( 梅夫人會所 )、裝飾藝術( 雷生春 )、嶺南風格( 屏山鄧氏宗祠 )
• 構圖技巧:幾何線條、光影層次、空間敘事
• 實戰預習:香港藝術中心建築拍攝( 包浩斯風格 )
• 客席講者: 建築文物保育師


第3堂 – 光影科學與後期技術
• 從自然光到人工照明的影像控制
• 高動態合成、長曝光夜景、黑白攝影的歷史感營造
• Lightroom調色:復原建築原貌 vs 創造藝術氛圍
• 3D掃描與數位存檔技術導論

第4堂 – 街區脈絡與人文紀實
• 建築與社區的影像敘事
• 走訪深水埗美荷樓:公屋建築與居民口述歷史(舊居民網絡的營造)
• 紀實攝影技巧:人物互動、生活痕跡捕捉
• 倫理議題:拍攝私有建築與居民隱私權
• 實地拍攝 :南昌街戰前騎樓群
• 客席講者: YHA美荷樓策展人

第5堂 –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空間儀式
• 節慶、信仰與建築空間的動態記錄
• 案例研究:元朗錦田打醮、魯班先師古廟、掃管笏三聖天后誕
• 動態攝影:祭典流程、人群動線、儀式細節
• 超焦距技術與快速變焦實戰
• 客席講者: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第6堂 – 廢墟美學與保育爭議
• 鏡頭下的建築衰變與再生
• 探討皇都戲院保育運動、江夏圍及景賢里活化爭議
• 廢墟攝影技巧:破損紋理、自然侵蝕的視覺隱喻
• 空拍機操作:鳥瞰視角呈現建築與環境關係
• 實地拍攝 : 荔枝角醫院廢墟(已活化為饒宗頤文化館)
• 客席講者:歷史學家



第7堂 – 跨媒介創作與策展實踐
• 從照片到公共對話的轉化
• 建築文物保育報告的影像製作
• 策展工作坊:編輯作品集、撰寫建築故事
• 多媒體整合:空間地理資訊系統重現建築歷史場景
• 公眾教育案例:「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下的香港」
• 客席講者:藝術策展人、新媒體藝術家、歷史學家

第8堂 – 成果展覽與圓桌論壇
• 影像的力量 —建築保育的公民參與
• 業界導師一對一作品點評及作品集製作
• 專題討論:「攝影能否改變古蹟命運?」
• 圓桌論壇嘉賓:香港藝術中心代表、香港專業攝影師公會會長、發展局代表、香港歷史建築聯盟營運者代表及文化社區代表對談

戶外拍攝日子及時間僅作參考,可能會因應天氣情況而更改。 學員將於開課前獲通知戶外拍攝詳細資訊。 客席講者及圓桌論壇嘉賓僅作參考,可能會根據教學進度及實際情況作出調整。

 

授課語言:廣東話
程度:進階
年齡:16+
入學要求:需對攝影有基本認識

製作/參與人員
購票/報名
優惠95 折優惠
• 香港藝術學院校友* • 香港藝術中心現任藝術大使
*在過去三年內修畢學院頒授學歷課程的畢業生;或在過去三年內曾報讀短期課程達三次或以上(根據每個課程的開始日期)的學員

9 折優惠
• 香港藝術中心會員 • 香港長者咭持有人

專屬 8 折優惠
• 香港藝術學院學歷頒授課程在學學生
查詢電郵:shortcourses@hkac.org.hk
電話:2582 0200
立即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