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粵生

( 一) 個人資料
姓  名:王粵生(1919 -1989)
性  別:男
籍  貫:四川重慶
出生地:廣州
學  歷:不詳

( 二) 演藝資料
師  承:不詳
入行年份:1930 年代
專  業:樂師、音樂創作、教學

簡介:
香港著名的音樂家及粵曲導師,精通多種樂器,如小提琴、揚琴、古箏、琵琶等,同時亦是一位著名作曲家,作品超過一百首。約於1931 至1932年移居香港,由於他自幼對廣東音樂有濃厚興趣,當他在顧繡店工作時,得到店主賞識,出資讓他學習樂器。不久受聘於歌壇,曾為小明星伴奏。1930 年代後期也間中在戲班任伴奏樂師,亦曾隨戲班往廣州演出。香港淪陷後,與第一任妻子李惠文同上廣州,常與薛覺先和呂玉郎在戲班合作,又曾與廖俠懷、羅麗娟等合作,參與《甘地會西施》、《孟姜女哭崩長城》等劇的演出。

約於1940 年代開始在廣州教授粵曲及揚琴。在名演員何芙蓮的介紹下,出道不久的紅線女曾有一段時間隨王氏學習揚琴。約在1949 年前後,與編劇家唐滌生合作撰寫了《紅燭淚》、《孽債》、《新台怨》、《銀塘吐艷》等小曲,後又與芳艷芬合作約十年,先後為她創作了數十首小曲。

後與第二任妻子葉佩裳結婚,編劇家蘇翁也是大約在這時隨王氏學習了三個月粵曲。除了創作歌曲和在戲班擔任伴奏外,曾在歌壇、夜總會和舞廳演出。1950 年代,常為何非凡的演出當頭架師傅,同一時間編劇家葉紹德也開始從王粵生習藝,王氏並常指點林家聲吊嗓子技巧。曾在灣仔軒尼詩及銀都夜總會任音樂領班,又曾於石塘咀的酒家歌壇參與演出。

1970 年代開始減少創作及演出,只間中在歌壇表演、灌錄唱片及於1980年代擔任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天地「粵曲不離口」的主持,期間又擔任八和粵劇學院唱科導師(第一及二屆)。1975 年開始在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粵曲,學生近三百人,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陳守仁博士及韋慈朋博士亦隨他學習,間接提高了粵劇粵曲的學術地位,也鼓勵了不少學界人士參與粵劇粵曲的研究和創作。

王粵生的私人學生甚多,在樂器演奏方面,有張寶慈、羅持光、梁權和劉永全等;專業粵劇演員有林家聲、南紅、南鳳、尹飛燕和羅家英等;業餘唱家有盧譚飛燕、何杜瑞卿、林麗芳和蔡碧蓮等。

創作小曲包括《新台怨》、《紅燭淚》、《孽債》、《銀塘吐艷》、《唔嫁》、《眉月寒衾》、《梨花慘淡經風雨》、《載歌載舞》、《絲絲淚》、《懷舊》、《檳城艷》、《雨中花》、《六月初三寶誕香》、《採桑曲》、《雪中燕》等。

創作粵曲有《長恨歌》、《打虎捉貓》、《香江之夜》、《春花似錦》、《舊影照新愁》、《新鳳儀亭》、《連環相思》等。改編《妝台秋思》、《春江花月夜》、《秋江哭別》於粵劇中採用,大受歡迎。

有關王氏著作有《王粵生圖傳》(1995)、《粵曲的學和唱.王粵生粵曲教程》(1992、1996、2007)及《王粵生作品選:創作小曲集》(2010)。

 

資料提供:戲曲資料中心

活動推介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