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蘇富比誠邀大家蒞臨法國藝術家歐仁・卡里埃首場在日本以外舉行的亞洲個展「破影而行」。展覽呈獻出自卡里埃創作生涯巔峰的近四十幅畫作,聚焦他在成熟時期的藝術表現。
法國畫家兼石版畫家歐仁・卡里埃的名字或許略顯陌生,但他確實是藝術家眼中的藝術家,廣受時人所重,對不少現已享譽藝壇的二十世紀初現代藝術家影響深遠。奧古斯特・羅丹是卡里埃的畢生摯友,亨利・馬蒂斯是他眾多的傑出學生之一。阿爾伯托・賈柯梅蒂初到巴黎時,深受卡里埃的畫作啟發。亨利・摩爾的家擁有卡里埃的畫作收藏,保羅・高更和愛德華・史泰欽對他推崇備至,許多巴布羅・畢加索在藍色時期和玫瑰時期創作的作品也受到卡里埃的畫風影響。
卡里埃不屑追逐當時的藝術潮流,雖然大家經常把他當作象徵主義運動的一分子,但他選擇不融入派系,獨辟蹊徑,利用光線而非色彩營造視覺效果。他擅長明暗法,透過單一色彩的細微光暗變化,表現生活溫情,其天賦才華深得時人讚譽。
當時攝影技術迅速發展,在大眾能用更短時間捕捉瞬間的時代,卡里埃在繪畫和石版畫追求模糊的美態,描繪從黑暗深處浮現的人影,以自己的方式記錄時間的流逝。卡里埃經常以妻兒朋友入畫,在眾人的記憶中,他為人十分溫柔和善。
卡里埃深信藝術是表達人生悲歡的方式,為當時法國文藝圈的藝術家、藝評人、作家帶來深刻的衝擊。作家兼藝術史學家克勞德・羅傑・馬克斯形容他為「現代林布蘭」,小說家埃德蒙・德・龔古爾將他與「已屆遲暮的維拉斯蓋茲」相提並論。
藝評人經常將卡里埃的繪畫比作雕塑,他塑造畫面深度的方式專業得讓羅丹稱他為「畫家中的雕塑家」。卡里埃筆下的人物成為羅丹後期創作雕塑時的參考作品,這一點體現在羅丹處理大理石時轉用更具詩意和靈性的手法上,他的雕塑甚至變得特別適合在晚上柔和的燭光下觀賞。卡里埃和羅丹的深厚友誼聞名藝壇,為人稱頌,並在他們身故多年後長久不衰。時至今日,位於巴黎的羅丹美術館仍然劃出偌大空間展示卡里埃的畫作。
卡里埃因病早逝,得年五十七歲。雖然二十世紀中葉以後的藝術史總是忽視和遺忘歐仁・卡里埃的人生和創作,但他的作品已漸漸找到懂得欣賞的新觀眾。繼2006年奧賽博物館為他舉行逝世一百週年的大型紀念展後,卡里埃的畫作陸續得到多間博物館賞識,紛紛為他籌辦展覽,包括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2017)和巴黎橘園美術館(2025)等。
更多詳情:https://www.sothebys.com/zh-hant/digital-catalogues/eugene-carriere-1849-1906-out-of-the-shadows
| Username |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