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從來不是終點,而是一場無盡的追問。
當柏拉圖的「模仿論」在數千年後與數位時代的虛擬真實碰撞,當人工智慧已能完美複製現實紋理,我們不禁要問:藝術家為何仍執著於以手眼心靈貼近寫實?
在精準與偏差之間,在客觀記錄與主體詮釋之間,在世界的表象與藝術家內在之間——答案或許正藏於那不可複製的「之間」。在奧村晃史筆下,傳統日本繪畫與超現實主義的碰撞間,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被賦予新的詮釋;林浩白在城市光影的靜謐捕捉中,讓建築與靜物展開詩性對話;王皓諄對香港錢幣的極致描繪,在金屬光澤與紙幣紋理間,折射出金錢與文化的深層辯證。
香港藝術家鄧梓俊以木顏色鉛筆突破媒材限制,在食物紋理的毫釐再現中,完成從日常到永恆的昇華;麥頌恩則在真實與虛構的模糊地帶,用顯微鏡般的筆觸重新定義物件的本質。
這五位來自日本、台灣及香港的藝術家,以各自獨特的寫實語彙,共同回應著同一個永恆命題:在技術已能完美複製現實的時代,藝術家眼中的「真實」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誠邀您走進展場,在那些精準筆觸所構築的恍惚哲思中,在熟悉物象突然陌生的瞬間,尋求關於真實,關於存在,關於藝術最本真的力量。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