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dpunk 是一種網絡次文化,透過認同非人類身份去擴闊人類定義。香港藝術家陳可樂自2017年起以外星人身份生活,用臆測性寓言與虛無龐克論盡危脆生命。是次展覽呈現攝影師蔡崇標(Biu) 鏡頭下的「前傳」— 陳可樂(Holok)降臨地球前的篇章,圍繞創傷、記憶與性別認同。
神經可塑性理論打破了將大腦簡單區分為「男性」與「女性」的僵化框架。它揭示出,大腦性別並非具有一種先天不變的本質,而是隨著個體經驗不斷變化、逐步塑成的動態過程。而童年創傷,也許是酷兒敘事中潛藏的一層底色。那些記憶的痕跡不只是過去的殘影,而是不斷滲入成長的紋理,影響著自我認同的形成。可以說,酷兒身份從未完好無缺,而是與傷痕共生。
而當成年人以酷兒視角回望時,記憶的片段往往被重新詮釋。創傷、記憶與性別認同之間,形成了一個不穩定卻彼此牽動的三角關係。Holok是一位性別酷兒,異星來客般棲居於這個世界。那天它回到它的成長之地,童年的影像與物件也一同隨行:錄像片段、藏有祕語的玩具、未竟之聲。
潛藏、對峙、等待——「一切是從那一聲啼哭開始的。」
是次展覽展出Alex Huda鏡頭下記錄的香港Voidpunk社群,他將於6月22日在誠品尖沙咀店內與陳可樂進行分享會,對談這個次文化的未來。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