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展覽活動免費

「只有當你也想見我時」展覽M+M Gallery

2025-09-27 ~ 09-30 , 10-10 ~ 11-02
免費
簡介

夢明閣將於 9 月 27 日欣然呈獻展覽「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只有當你也想見我的時候)」,其標題取自 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寄給愛人尼爾森・奧爾格倫(Nelson Algren)的書信,收錄於 《越洋情書:尼爾森・奧爾格倫書簡(A Transatlantic Love Affair: Letters to Nelson Algren)》。書信中流露出她在愛情中「主動退卻」的態度,而這種「條件設置的情感」亦可延伸至藝術觀看的場域——藝術家與觀者在這裡處於平等關係。作品並非單向地傳達意涵,而是需要觀者投入自身的情感、經驗與思考,才能完成藝術的對話與意義。正如展覽題名所示,「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不只是邀請,而是一種協議:藝術創作的完整性依賴於觀者的主動參與與能動思考。

展覽呈現七位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從具象到抽象的表現語言呈現出緩慢的過渡:她們以線條、色塊與抒情筆觸,從具體的形象出發,逐漸引導觀者進入抽象的感知空間。朱莉・柏菲爾斯(Julie Beaufils)與麗莎・周(Lisa Jo)的作品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卻互相呼應的觀看方式。柏菲爾斯的畫面如流動的風景,以抽象筆觸與礦物性色彩營造出時間的情感感知,她從日常景物、自然與人造環境汲取靈感,最終建立一個空間,帶領觀者沉浸於凌駕於真實的夢幻體驗之中。相對地,周的創作更為理性,她透過揭示與遮蔽、浮現與消解的微妙張力,拆解畫面並直面觀看的過程。人體片段與建築暗示時而出現、時而消散,打破前景與背景的界線,使觀者在畫布上感受到思考的痕跡。若說柏菲爾斯引領觀者進入流動、感性的空間,周則以理性秩序揭示視覺結構。二者一柔一剛、一感性一理性,在女性藝術的語境下形成對話——既展現情感與記憶的流動,也呈現思考與觀看的精密結構。

艾瑪・勒克(Emma Løkke)與克萊爾・科雷特(Claire Colette)則在表現手法上各異,卻都深刻探討能量、時間與物質之間的關聯。勒克的兩件新作充滿動態與流動感,具象的物件漂浮在她精心打造的虛擬空間,畫作好像與空間和觀者不斷對話。她的實踐直觀而反覆,作品的節奏感與不確定性使畫面彷彿呼吸、流動,並帶有精神性的張力。科雷特的方法則更具儀式化與系統性,她以反覆的材料運用與符號結構,賦予每幅畫獨特的物質能量。透過泥膏、樹脂與乾花瓣與壓克力顏料的交織,同樣營造出一個精神性的場域,迎接觀看者加入她的「儀式」,展開一場充滿象徵意味的深刻對話。

王晴園則延續著她對「頭髮」的長期關注。在她的創作語境中,頭髮不再是單純的物象,而借由工筆技法與絹本質感轉化為多重意蘊的載體。《Frida's Pretzel》一作中,藝術家將弗里達・卡羅《梳辮子的自畫像》中的辮子造型剝離解構出來,消解文化與身份重負,借日常化降維勾連「鹼水結」——專注於「纏繞」這一形式本身,以綿延交織的線條、循環流動的結構達成視覺上的錨定,像是對觀者發出一種無目的思緒漫遊的邀請。布里・魯伊斯(Brie Ruais)則以自身體重(130磅)作為創作結構的起點,每件作品皆由等重的陶土生成,探索身體與自身邊界的張力與轉化。在《綻放的宇宙,130磅(Unfurling Cosmos, 130lbs)》中,厚重陶土的中心被劃開,裂痕向外擴展,孕育出層層有機形態,宛如宇宙在自我之中緩慢展開。

這種外向的「綻放」形式與李芳枝(Li Fang) 1966 年創作的《無題(粉色抽象)Untitled (Pink Abstract)》形成有趣對照。彼時,李芳枝從巴黎遷居瑞士鄉村,生活拮据,僅以日常材料在馬鈴薯麻袋背後作畫,但她依舊以極其內斂的方式展現女性敘事——粉色花瓣在青綠色與深綠色背景中輕盈搖曳,展現一種隱秘而堅韌的生命力。李芳枝作為五月畫會(The Fifth Moon Group)的創始人,與劉國松和郭東榮共同書寫早期華人抽象藝術,即使走入家庭、身處異鄉、生活窘迫,她仍不斷追求藝術,在筆尖綻放出燦爛之花。這種堅持呼應了波伏娃對愛情的理解——愛情不是束縛,而是自由選擇的實踐;真正的情感與生活,需要在自我實現與創造中完成。愛與創作皆需要主動的投入與獨立的選擇,李芳枝在艱難環境中對藝術的執著,正是這種自由而有力的生命態度的體現。

正如展覽題名所示,「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不只是邀請,而是一種協議:只有當觀者願意主動「看見」、投入自身感受與思考,藝術創作的完整性才得以實現。七位女性藝術家以各自獨特的語言,開啟了這場雙向的對話:柏菲爾斯與周探索情感與理性的交界,勒克與科雷特以能量與物質的節奏構建儀式感,王晴園透過頭髮的形態模糊界限,魯伊斯則將身體與宇宙的內在結構外化,李芳枝以植物續寫生活中的美感。每件作品既是藝術家對世界的表達,也是邀請觀者主動參與的感官經驗。正如波伏娃書信所示,觀看是一種自由選擇——只有當你願意「看見」,情感、思考與美學才會交匯,展覽因此成為藝術家與觀者共同編織的深刻而私人空間。

購票/報名
查詢+852 8417 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