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主辦的「藝術.科技」展覽,繼首個主題展覽「燈塔」廣受好評後,即將呈獻壓軸主題展覽「Ding Lab」,透過多媒體藝術裝置,邀請公眾重新認識電車的文化意義,並探索其於城市不斷變遷中的演變歷程。
由本地藝術家組合 Foreseen Agency(飛天豬及陳家智)精心策劃的「Ding Lab」將於2025 年 11 月 7 日至 28 日隆重登場,帶領觀眾登上由電車改裝而成的移動裝置,由屈地街電車廠出發,穿梭中西區,以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為終點,展開一段獨特的城市旅程。此作品結合人工智能、
LED裝置、實時影像、雕塑及互動裝置,既觸發參加者思考城市的未來,同時喚起集體記憶。車輪的每一次轉動,都是一段歷程的開始,訴說夢想與傳承如何交織,推動香港故事繼續向前。
駛向未來的旅程:雙層電車的沉浸式公共藝術裝置登陸卑路乍灣
展覽以未來電車「Tram0」為焦點,透過一場藝術實驗,將電車想像成結合生物科技與機械結構的賽博生物(cyborg)。過去百多年來,香港標誌性的電車,由本地設計及建造,見證了城市的萬象變遷,至今仍然是「香港製造」的象徵。「Ding Lab」從人類學視角切入,將電車的生態系統作嶄新詮釋,將「Tram0」塑造成未來仿生電車原型。觀眾可登上改裝後的雙層電車,展開一段約 45 分鐘的時光旅程。沿途穿梭於城市記憶之中,喚起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向昔日的風華致敬,並展望城市的未來。
踏進下層車廂,觀眾將置身於《磁碟重組程式》之中。此作品結合人工智能相機、金屬與亞克力雕塑,以及多個螢幕,借鑑認知心理學「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的框架,探討人類如何利用既有知識結構,組織及重建個人記憶數據庫,最終在藝術想像中勾勒出「仿生電車」的概念。視覺上,裝置猶如一條巨型脊柱或一個神經系統,由十六塊螢幕依次排列組合而成,貫穿電車內部。每塊螢幕均實時播放電車前方的街景影像,唯每幅畫面存在數秒延遲,形成層層疊加的視覺效果,藉此模擬電車司機對路況的預判本能。
登上上層車廂,觀眾將步入《綠蝕》,一場融合人工智能生成圖像、LED裝置及四頻道彩色、有聲錄像的多感官體驗。作品的背景設定於未來公元2066年,具備自主意識的人工智能電車系統早已全面取代傳統電車,昔日象徵城市風貌的「綠色」亦已消逝無蹤。一天,一部名為「Tram0」的人工智能電車原型,在祖母的日記簿上偶然發現了有關「綠色」的筆記,於是展開尋覓這失落色彩的旅程。本故事以短片《綠蝕》呈現,借「Tram0」之眼,發掘客觀數據與無形記憶的連繫,揭示香港集體回憶中的身份認同與文化傳承,進一步探討「懷舊」概念放諸現代社會的價值。
未來電車亦加入互動元素,帶來懷舊又創新的體驗——《綠仔》,仿效1990年代風靡一時的掌上電子寵物玩具。玩家可透過完成各項任務培育「綠仔」,推進「小電車」的成長歷程。《綠仔》開拓電車未來發展的無窮想像,以探索虛擬世界解決土地稀缺問題,而公共管理責任亦可轉移至個體擁有者之手。
旅程最終抵達卑路乍灣海濱長廊,樹脂雕塑《擱淺物質》將在這靜待觀眾。西環海岸曾經是南海水域與沿岸電車軌道之間的獨特交匯點,填海工程逐步改變了海岸線,使汩汩海浪與電車叮咚之聲再無交集。此作品狀如一道擱淺在岸上的海浪,勾勒出電車與水陸兩岸的獨特聯繫,藉此重新詮釋電車的起源故事,闡述自然與機械之間的共生關係。雕塑選址海岸線旁,象徵着在重溯電車軌跡及回歸大海之間的張力,引發觀者深思歷史、重拾與過去的失落聯繫。
| Username |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