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修復」計畫正在推動修復九部香港電影,以1979年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為主軸,旁及其先行者及後繼人。修復版將分批陸續展出,同時選映可以加深觀眾認識的參考影片,也就成為這個「M+修復」放映系列的內容。
香港電影新浪潮是一個創意實驗與技術創新不絕的重要時期,其間不少電影風格和主題有別於主流,新銳導演人才輩出。代表人物如譚家明、翁維銓、許鞍華、徐克、嚴浩和方育平等大多留學海外攻讀電影,以及經歷過電視台的磨練。他們從歐洲藝術片、荷里活和美國獨立電影中汲取靈感,各有發揮,對香港電影文化影響深遠。
《翁維銓:洛城•北京•香港》
為配合《行規》修復版的放映,本節目特別選映翁維銓製作的三部紀錄片,可見其紀實風格其來有自。
《洛城的一天》(1971)是翁維銓首部紀錄片,拍攝美國第一條唐人街是他恩師黃宗霑的心願。當地原居民是十九世紀來加州築鐵路的華工,時光飛逝,逐漸人去樓空,詩意中見蒼涼。《駱駝祥子》(1981)也是繼承黃宗霑的遺願。翁維銓於1980年上京訪尋退休多年的洋車伕,拍攝他們和家人的生活,再與黃宗霑在1948年為籌拍老舍小說回京拍下的洋車伕片段作出對比,京城依舊,時代全非。《白粉歌劇》(1976–1977)則為英國電視台來港拍攝的毒品紀錄片,翁維銓擔任副製片兼攝影師,加入毒品調查科的狗仔隊並深入了解辦案的過程,奠下了創作《行規》的基礎。除警方追緝販毒集團那一線外,另一線追蹤拍攝西營盤拆家與吸毒者/帶家的利用關係尤其精彩。片名來自布萊希特的《三便士歌劇》,同是一闋唯利是圖的社會裡備受壓迫剝削的小人物悲歌。
更多詳情:https://www.mplus.org.hk/tc/cinema/mplus-restored-programme/peter-yung-locke-beijing-hong-kong
| Username |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