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修復」計畫正在推動修復九部香港電影,以1979年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為主軸,旁及其先行者及後繼人。修復版將分批陸續展出,同時選映可以加深觀眾認識的參考影片,也就成為這個「M+修復」放映系列的內容。
香港電影新浪潮是一個創意實驗與技術創新不絕的重要時期,其間不少電影風格和主題有別於主流,新銳導演人才輩出。代表人物如譚家明、翁維銓、許鞍華、徐克、嚴浩和方育平等大多留學海外攻讀電影,以及經歷過電視台的磨練。他們從歐洲藝術片、荷里活和美國獨立電影中汲取靈感,各有發揮,對香港電影文化影響深遠。
《窗外》(1973)
林青霞傳奇的演藝生涯前段在台灣,後段主要在香港,中間過渡期的關鍵作品就是《愛殺》。美術指導張叔平把她的長髮剪短,配以西化的服裝設計,紅唇配白衣,打破了她在台灣言情文藝片的純情玉女形象。導演譚家明則改變她以往以對白和表情為重心的演法,代之以形體動作和速度,令人耳目一新。
但無論如何,林青霞的言情文藝片形象(尤其是改編自瓊瑤原著小說的作品)已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而最經典的自然是她十九歲初登銀幕的《窗外》。她雙手托腮凝望窗外的鏡頭,完美展現純真少女對愛情的憧憬。她飾演高中生江雁容,愛上國文老師康南,師生戀不為世俗所容,更被母親拆散鴛鴦。導演宋存壽的鏡頭調度平實動人,片末江雁容重返母校,二人相見爭如不見一幕,早已成了經典。
更多詳情:https://www.mplus.org.hk/tc/cinema/mplus-restored-programme/outside-the-window
| Username |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