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KM Gallery 榮幸呈獻「形之形成」 (Forms of Becoming),展出四位日本藝術家稲吉オサム (Osamu Inayoshi)、諸角拓海 (Takumi Morozumi)、尾花友久 (Tomohisa Obana) 與尾花智子 (Tomoko Obana) 的陶瓷作品。四位藝術家均紮根於擁有悠久製陶傳統的地區,但他們不以傳統為規範,而是將其作為創作的起點,透過當代視野與個人表達,以陶土為載體,展開觀念性的探索。
在日本,陶瓷向來兼具實用功能與美學意涵,並反映了日本文化的核心價值:對自然的深切崇敬、對不完美與曖昧性的欣賞,以及對簡樸形態的追求。在此基礎上,不同地域的陶土和窯燒環境,孕育出各自獨特的風格。
是次展覽猶如一幅日本陶瓷的文化地圖,呈現每位藝術家與其故土歷史的對話。諸角拓海現居日本最著名的陶瓷產地之一信樂町;尾花友久與尾花智子則身處伊賀燒 (Igayaki) 的發源地伊賀市;稲吉オサム則在渥美燒 (Atsumiyaki) 的誕生地渥美半島。地域性塑造了每位藝術家的創作實踐,其作品的形態與質感,深受不同種類的陶土、木柴和窯爐所影響。然而,每位藝術家都為這些傳統注入了當代詮釋,融入了主觀的情感、身份認同與個人解讀。
位於滋賀縣的信樂町是日本最負盛名的窯址之一,以其粗獷、富含礦物的陶土和天然的灰釉而聞名。諸角拓海便是在此環境中創作。旅居多國的經歷,讓他視陶土為一道連結其文化根源的橋樑,以及表達「家」之本質的媒介。其作品交織着他在奧斯陸、紐約、北京、台北等地的異鄉體驗,以及目前在信樂町的創作實踐。他擁抱創作中的不確定性與不完美,並視之為個人身份的象徵延伸,從而將日本陶瓷重新定位為一個不斷演化的類別,其塑造不僅源於傳統,亦同樣來自當代的身份認同。
在鄰近的伊賀市,來自日本最古老湖泊琵琶湖的獨特陶土,使其比信樂町更早發展為陶瓷中心。擁有 1200 年歷史的伊賀燒,以其質樸之美與堅實耐用著稱,這些特質也成為尾花智子與尾花友久的創作基調。
尾花智子以工業量產的瓶罐為原型翻鑄成成形,再以不同柴木燒製,令灰燼在表面凝成豐富層次。這些不具功能的複製品被組合成高度精準的佈局,令人聯想起日本花道與枯山水庭園的空間美學。瓶身宛如化為建築,與其使用功能脫鉤,轉化為永恆的星群。與此同時,尾花友久那看似搖搖欲墜的疊盤與密封的器皿,同樣摒棄了實用性。從功能的束縛中解放,其作品旨在探索存於含糊、不穩與「無用之用」中的美。
視線南移至愛知縣,當地的渥美燒傳統,為稲吉オサム的創作提供了深厚土壤。祖父過身後所用的量產骨灰甕,引發了他的反思,並促使他投身陶藝。過程中,他深入研究家鄉的陶瓷史,甚至根據考古遺址,嘗試重建 12 至 13 世紀的渥美燒古窯。他抗拒工廠生產的冰冷和資訊時代的急促與喧囂,其多元的創作融合了對渥美燒的研究和在美濃燒 (Minoyaki) 窯場的訓練,從古代智慧、在地文化與土地的饋贈中汲取養分。
這四位藝術家代表了日本陶瓷的世代新貌,為挑戰工藝與藝術二元對立的全球性論述帶來了新視角。儘管他們的創作方法與風格各異,卻同樣致力於在傳統與蛻變之間尋求平衡。透過他們的實踐,傳統為創新鋪平了道路,展示了陶瓷的傳承如何因應當代身份認同的複雜性而不斷演化。「形之形成」將實用之器轉化為思想之器,並提出一個觀點:陶瓷傳統並非靜態的歷史,而是一個活躍的系統,一套不斷演化的語彙,讓我們得以在其中持續探索過去的記憶與當下的意識。
| Username |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