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儀

中國戲曲愛好者。早年專職青少年培訓活動策劃,業餘從事戲曲舞台攝影,曾於1991至1996年擔任亞洲青年管弦樂團行政秘書,2011至2016年擔任中國香港數碼音像協會秘書處幹事,現以自由工作人身份,投放大量時間參與有關戲曲的工作,如:藝術評論、藝術行政、劇本整理、舞台監督等。

自幼酷愛粵曲,中學時期隨唐健垣、劉永全、王粵生、蔡劍魁等老師鑽研唱曲及樂理,後得名樂師羅永明、駱慶兒指導,兼唱平、子、大三喉,近年更得阮兆輝指導習唱古腔粵曲,以及內地粵劇表演藝術家彭熾權、曹秀琴耳提面命,於1997及2005年兩度假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個人粤曲演唱會。

除習唱粵曲,亦迷上中國戲曲。八十年代初期,先隨曾玉女、王小玲、劉松勤老師學習戲曲身段,其後改為從「攝影」角度欣賞及鑽研粵劇,以至其他地方戲,歷年曾接觸逾七十個劇種。1997至1999年間曾在『文匯報』每週戲曲版發表【上週劇場】及撰寫【漫話戲曲】專欄。自2000年至2014年間為『戲曲品味』160期月刊除擔任特約攝影,還發表【戲台傳真】、【焦點角色】、【行當與戲】等欄之圖文介紹,亦間或撰寫人物專訪,以及【戲曲大觀】、【新編戲劇】、【粵藝雛聲】、【校園播種】、【藝術薪傳】等專題稿。

2009年,為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之【戲曲大觀園】撰寫介紹京劇、崑劇、粵劇、川劇、越劇、豫劇、黃梅戲、歌仔戲等八個劇種之文稿,並刊載於文匯報及大公報。2011年,以「香港戲曲盛事──中國戲曲節2010多面睇」為【香港戲曲年鑑2010】撰文。自2012年起,為香港八和會館與油麻地戲院場地伙伴計劃『粵劇新秀演出系列』擔任義務攝影,並協助整理演出劇目之本事及分場介紹。2013年,為康文署文化節目組邀約在AM730撰文介紹「阮兆輝血汗氍毹60年–行當展演」系列專場;以及為【香港戲曲年鑑】撰寫訪問稿:「羅家英:走在粵劇傳承的浪頭上」(2013)、「李奇峰:我怎樣在香港營運戲班?」(2014)、「龍貫天:邁闊我的戲曲路」(2016);2018年4月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IATC Artism撰寫特稿:「省港澳梨園子弟各展功架 攜手合作《粵劇經典慶回歸》」。此外,亦為香港電台之特約研究員,於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電視部製作之【大鑼大鼓新戲派】及2019年第五台製作之【粵港澳大灣區 粵劇藝術發展論壇】及【2019梨園十大要聞選舉】,搜集相關資料。

2014年5月開始,在 artmate.net藝術街(網上藝術平台)建立【戲裏乾坤•戲曲全接觸】網頁,以及【戲裏乾坤】facebook專頁,發表有關中國戲曲活動的所見所聞;與此同時,亦應『戲曲之旅』邀請執筆介紹以中國地方戲曲為主的導賞專欄,以及報導在本港及海內外的相關演出,並於2015年1月起撰寫【戲裏乾坤】專欄。2016年5月應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邀約在【專題:縱論香港藝術節】發表以「京粵兩台戲 看行當聽唱腔」為題的評論文章,分別刊載於明報及其月刊『明月』;由8月開始,再在facebook開設從【戲裏乾坤】分拆出來的【戲曲新姿】專頁,主力分享有關戲曲新秀的資訊。


自2008年開始參與粵劇之行政工作,除擔任執行舞台監督,亦參與新編粵劇《瀟湘夜雨臨江驛》及《狸貓換太子》(上、下本)之劇本修訂,以及『編劇奇才唐滌生』介紹之資料搜集和投影片製作。2009年,以舞台工作者身份,為香港電台第五台及香港八和會館合辦之首屆「粵劇青年演員飛躍進步獎」擔任評審。2010年成立『春暉粵藝工作坊』,在藝術總監阮兆輝的指導下,在本地以至世界各地推廣粵劇文化,其中「粵劇」英語舞台劇《戲裡戲外看戲班Backstage》從2014年參演愛丁堡國際藝術節開始,至今在世界各地演出超過四十場,包括荷蘭、比利時、意大利、韓國、美國、墨西哥、新加坡、北京等十多個國家及地區。自2012年起,隨『粵劇新秀演出系列』藝術總監李奇峰學習修訂及整理舊劇本搬演的工作。2013年,為粵劇發展基金資助、煒康製作有限公司主辦之「粵劇提場(舞台監督)實務培訓課程」擔任課程主任。2015年及2019年,為香港『吾識大戲』組團赴新加坡演出之『文武藝萃薈獅城』 - 慶祝新加坡獨立50周年及開埠200年的粵劇交流演出擔任行政統籌。自2018年起,多次為年青演員組織之藝團擔任行政策劃/統籌,成功獲香港藝術發展局及粵劇發展基金資助演出計劃,包括:藍天藝術工作室之《女兒國・無明愛》,吾識大戲之粵劇精品重塑《銅雀臺》,劍麟粵劇團之改編粵劇《霸王別姬》、『粵劇花臉戲展演』、『南北承傳展新篇』,紫迎楓粵劇團『薪傳帶戲:唐滌生原版《洛神》』等。

2011年,應邀為生輝研究中心編撰四齣以「孝經」為題材之兒童劇,包括:《王祥臥冰求鯉》、《緹縈陳情救父》、《趙咨迎盜》及《雲英繼父守城》,並於翌年5月公演,引起傳媒及學界的極大迴響,部份劇目選段經已作出重演,其後再為琛苗粵藝教習坊編撰的兩幕短劇《八仙過海》於2014年5月首演,上述的創作劇目已獲香港八和會館與油麻地戲院場地伙伴計劃之「粵劇新秀演出系列」採納,作為「粵劇推廣演出」之劇本。2015年,應邀為第43屆香港藝術節之粵劇《鴛鴦淚》之劇本整理工作,並撰文「粵劇古老排場的傳承與應用」介紹《經典復興:粵劇戲寶傳承篇》的四折排場戲。

2013年至2014年與組織資深粵劇紅伶阮兆輝先生BBS BH三度到江西,與江西省藝術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萬葉先生探索粵劇二黃腔之來源,更於2014年5月獲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教育大學前身)博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資助「探索粵劇二黃腔之來源研究計劃」,與該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副學系主任梁寶華教授深入二黃腔的發源地「宜黃縣」實地考察,並完成第一階段研究成果──更正粵劇裡的「西皮」的錯誤名稱為「西皮」正名為「四平」作出匯報。

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戲曲界別審批員、香港粵劇發展基金演出資助計劃評核小組成員、戲裏乾坤主席、香港電台第五台特約研究員、香港八和會館會員、春暉粵藝工作坊秘書,經常參與及組織相關的戲曲活動,如:導賞講座、座談會、研討會等;並為增進對編劇的認識,修讀香港八和會館主辦、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協辦之2009-2010年度《粵劇編劇班》。

 

資料來源:戲裏乾坤

活動推介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