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被遺忘的日常:鄧穎妍x葉偉靖x張穎欣聯展
「藝術」這回事,在每位藝術家的生命中,各有各的演繹方式和價值。即將舉行的聯展《來去有蹤》,三位香港藝術家鄧穎妍、葉偉靖和張穎欣,將於策展人黄熙婷的引領之下,分別運用他們所擅長的技巧和媒材,去展現各自的才華和想像,但同時亦從中共同思索我們在日常生活、社會面貌、自然環境以至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印記和痕跡,怎樣構成了當下社會的生產與消費、大自然衰敗與再生、個人情感與公共系統的關係。
「地域與歷史」是藝術家鄧穎妍的重要創作命題之一。因着政府的新都會區發展計劃,新界古洞的未來引發許多香港人的討論,而過去十多年以來,鄧穎妍就一直在位於古洞的工作室進行創作,而那間占地萬呎的鐵皮屋,更是改建自其父親家族從 1960 年代傳承下來的木工廠。
儘管古洞將面臨變化、工作室炎熱簡陋,可是鄧穎妍仍然可以從這個野生不羈的自然環境中,獲得源源不絕的靈感。有感於日常觀察,她嘗試拓展「風景畫」的規範,透過抽象視覺語言表現大自然和人造發展之間的角力。
鄧穎妍的創作雖然抽象,但亦有某些經常出現的造型:猶如城市塗鴉抑或茂密草木的龐雜筆觸;像頹垣敗瓦的柱體形態;暗喻毀壞的刮痕等等。其繪畫手法形成一種塑造空間競爭的視覺語彙,引伸各種有關藝術家自身家族歷史、土地收回及發展、邊界擴展及侵佔的隱喻,也驅使我們反思自身在城市社會及未知地域的位置,以及不懈發展和土地劃分所帶來的後果。
「記錄多重視角及感知」則是藝術家葉偉靖重視的創意取向。對葉偉靖來說,繪畫不單是自我表達,更是一種思維模式,他認為透過將日常生活所有情境和觀察當作「繪畫」,亦即是把一切化作線條、色彩和形狀去看待,往往可以幫助自己抽離主觀的角度、以及一些既定觀念和系統,從其他視角體驗和理解世界。
葉偉靖的審美,偏向抽象所給予的開放性。即使畫題往往指涉確切的情景,例如作品《They aren't waiting》(2025)就透過高度精準細膩且耗時的過程將色彩叠加,顯現出模棱兩可、耐人尋味的畫面。另外,他也樂於包容繪畫過程中種種不可控的因素和效果,像畫面上種種黏稠的形狀、緻密的薄膜、寂然斑駁的鏽紋等,皆是其將變化融入畫作之後的成品,足見其對重新發現日常中被遺忘的細枝末節,有所重視。
「以物料見證時間」是藝術家張穎欣的創作特色之一。張穎欣主要以雕塑為媒介,熱衷於研究和發展不同天然物料,同時着重保存和彰顯不同物料的特性,從而探索每種物料獨特的語言。
因此,張穎欣經常涉獵相關的傳統工藝,例如造紙、竹編和木工等,很多創作更是針對技巧和物質性的實驗,例如作品《試驗品C60St90>C100St50》(2025)運用一套自創的編碼系統命名,記錄了顔色、材質、結構和時間等因素,怎樣影響作品最終所呈現的模樣。本次展覽中,她還創作了全新大型雕塑探索時間的流逝,當中運用了紙漿技術及多層植物纖維對陳舊的家具進行改造,帶出「遺棄、缺失」的暗喻,亦映射「過去和回憶」的蕭索意象。
更多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70218815130561&set=pcb.1170218875130555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