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演出

《靜默。邊境族》小息跨媒介創作室

主辦、文本及導演
編舞及演出
創作及演出
創作及演出
創作及演出
技術總監
燈光設計
2014-06-26 ~ 06-29 | 8 pm
HK$ 160, 110*
簡介

聲像裝置 X 身體劇場
Multimedia Installation X Body Theatre

檢查站上的年輕軍人、守護聲音的老人、攜帶炸彈的父親、失語的記者......邊境族在任何一個國家裡,又不在任何一幅地圖上。邊境族是每一個被逼害的民族,每一把消逝中的聲音。他們一直都在,而總不被聽見。

「我們是虛構的 我們是真實的
我們不僅在外地流亡 更在自己的家園流亡」
--這是一個不存在的族群,如河流般的千年故事。

「邊境族」不是某一個特定的民族,而是所有家園被侵佔、身份被剝奪、文化被斷絕的人們;不是「他者」,更是「我們」。如果戰爭是權力與暴力交合的極端形式,那麼,權力到底是甚麼?暴力的根源在哪裡?小息跨媒介創作室在古蹟建築牛棚藝術村裡,以聲像裝置、現場音樂、形體舞蹈及戲劇探討戰爭、暴力與權力,詰問人性與自由。請準備耳朵與心靈,踏進邊境,傾聽被噤絕的聲音。


小息跨媒介創作室《靜默。邊境族》,以聲像裝置展覽,與糅合多媒體、形體舞蹈的環境劇場作品,探討戰爭、暴力與權力的關係,詰問人性與自由。

創作核心:一厥關於不存在的族群之噪音混奏曲。
《靜默。邊境族》是一個關於流亡、國族、身份、家園、土地與記憶的故事。導演及文本創作陳冠而曾在旅途上親身認識到西藏難民、庫爾德流亡者及維吾爾人,逃亡者的流寓生涯對照著現代旅人浪漫化的流浪,一個個真實故事千言萬語,促發她的凝思:如果戰爭是權力與暴力交合的極端形式,那麼,權力到底是甚麼?暴力的根源在哪裡?

作品以一個不存在的「邊境族」為核心意象,以「靜默」意指被噤絕的聲音。「邊境」最直接的意思是國界,而流亡者就是被逼離開家園的人。引申自此,「邊境族」不是某一個特定的民族,而是所有家園被侵佔、身份被剝奪、文化被斷絕的人們;不是「他者」,更是「我們」。遠鏡的他方戰火疊現各種形相的暴力,溶鏡至香港的槍林彈雨。透過對照、沉思與探問,《靜默。邊境族》由遠而及自身,直面本土所面對的種種問題。關於恐懼、仇恨和自由,我們未有解答,但是不發問,就不會有前行的路徑。

故事從幾個邊境人物開始:守護聲音的老人,吟唱著失卻文字的邊境族之歌,訴說古老記憶;終日穿梭邊境的記者突然失語,無法發表任何文章或講話;在檢查站當值的年輕軍人嚴守驅逐他族軍紀,但記憶逐漸出現異常,彷彿聲頻被干擾……石頭之屋的破敗牆桓把這些不敢相遇的身影拉在一起,一場場對話在暗角展開。

展演特色:古蹟中的聲像裝置 以身體游走邊境
是次展演包括「裝置展覽」與「演出」兩部分,選址古蹟建築牛棚藝術村 (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 的12號單位及空地,創作團隊將把古老的紅磚屋化成一間烽煙瀰漫的「Bayt」 -「Bayt」在阿拉伯語中直譯為房子,喻意對家族與家園的嚮往,也是身份的憑藉。

節目以聲像裝置此形式切入議題,多媒體創作人成博民將以媒體語言思索影像媒體所建構的「戰爭」與「他者」,成為是次展演一大創作主軸。聲音創作人梁寶榮更將以現場音樂及聲境拉出另一維度的辯證 — 媒體噪音、權力機器的巨大聲浪、被噤絕的聲音……聲音作為隱線,展演將挑出聲音的多重質感,觀眾請備好耳朵,留心傾聽。

演出部分不設觀眾席,觀眾隨表演者與聲像游走邊境內外。形體舞蹈部分更邀得香港舞蹈年獎得主李思颺編舞及演出,帶領幾位創作演員進行為期數月的工作坊及排練,以各異的身體對照身份與文化的深層衝突。

製作/參與人員
主辦陳冠而
文本及導演陳冠而(Chan Kwun Fee)
多媒體設計成博民(Oliver Shing)
聲音及現場音樂梁寶榮(Po Wing)
編舞及演出李思颺(Justyne Li)
創作及演出鄭佩嘉(Pui Ka), 戴俊笙(Johnxon Tai), 魏灝麟(Hollis Ngai)
技術總監林慶麟(Lam Hing Lun)
燈光設計郭佩欣(Kwok Pui Gum)
服裝設計鄭崑珩(Timothy Cheng Kun Hang)
裝置執行林希彤(Lam Hei Tung)